左史洞

宋代· 沈辽

万古齐山石,谁开左史洞。左史今何在,苍崖本不动。

履崄下重壑,幽深鬼神总。石门绝世路,久为尘泥拥。

青天十亩地,巑岏如覆瓮。琬琰凿屋壁,烟霞列梁栋。

崖间不死药,必非近时种。人去境常在,境与人为重。

欲观畴昔意,幽禽发清哢。吾方寄渊寂,无碍亦无纵。

手自剪荆棘,结茆当石空。长与麋鹿游,不复人间梦。

谢履道天麻

宋代· 沈辽

仙客饵赤箭,其根乃天麻。延年不复老,飞身混烟霞。

文升蚤得道,山下多灵芽。世士所购求,金玉如泥沙。

吾昔负羸疾,衰龄畏风邪。筋骨困连卷,跳偏竟何嗟。

履道知我欲,囊封寄山家。呼奴为煮食,惜已鬓毛华。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

宋代· 沈辽

调笑同方朔,机微似幸灵。囊中万金药,机上九仙经。

虚静孤猿噪,支离病鹤形。子云称隐德,于此识沉冥。

甲辰年五月十五日夜澧阳观月

宋代· 沈辽

少年怅不乐,明日何为哉。扬眉一遐赏,寂寂更伤怀。

念昔吾州乐,泛舟湖上来。佳宾适所好,欢计成金罍。

妖歌有送响,度曲清且哀。留连夕阳下,夜色起山隈。

光明水晶域,素彩中天开。龙香弄微风,四顾绝纤埃。

澄波照上下,倒影出瑶台。红烛渐向微,始知夜漏催。

美人屡更衣,含笑玉山隤。欢乐殊未央,鼓枻中洲回。

人生无忧患,遇乐且衔杯。怅余失交臂,万里来天涯。

羁愁那无感,情虑长如灰。神游忽自笑,安知顾形骸。

观金沙花有感

宋代· 沈辽

夭艳迎人意欲迷,不言正是怨深时。愁肠百端不堪续,惆怅年年开向谁。

将行寄蒋三

宋代· 沈辽

春风迎我到荆溪,行看秋成忆故畦。乘兴去来何可恨,为君引领隔湖西。

白石烂望齐山

宋代· 沈辽

西江水过南山来,青莎白砂一半摧。夜来雨猛山谷溢,平昔夷余安在哉。

拿舟欲过白石烂,江风激激无纤埃。古来白石亦可怪,狂湍荡潏终不颓。

南山经春草木王,群峰委曲青云堆。江中落景若图画,山翁住处无崔嵬。

山翁憔悴如槁木,不与世俗同樽罍。江边山下人不识,斜日独上清泠台。

答林夫五颂次元韵 其一

宋代· 沈辽

无心难与有心期,欲说无心已自痴。会得金刚本来性,此人与我合先知。

送超禅师

宋代· 沈辽

老夫结庵南山前,此生终不蹈世缘。邂逅云门亦何言,白云无心媚青天。

禅师来自庐江壖,一住秋浦逾十年。不露锋角常坦然,四方禅客芒屩穿。

朝来击鼓登法筵,一钵出置行路边。笑谢大众如云连,欲以此身老林泉。

秋风飘飘江上船,想见玄沙扣船舷。诸方有人问病孱,为道如今不参禅。

新作小屏

宋代· 沈辽

少年喜读书,偃仰在方床。不知昼日劳,常爱秋夜长。

炯炯户牖明,翳翳灯烛光。我乐自有趣,骅骝步康庄。

道学贵深思,千古浩无方。投机践圣域,所戒怠且狂。

常鄙小人儒,不能志轩昂。蹈袭已陈语,何为浪皇皇。

尔来四十岁,鬓发已如霜。回首念畴昔,此意殊未忘。

曲屏倚方枕,可以寄彷徉。诲言示稚子,朝夕当此强。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

宋代· 沈辽

幽居卧山间,不与世相接。馀生委蒲柳,滞想遗空劫。

德相蚤相亲,顾我情未厌。数枉南堤步,更引青溪艓。

相见亦何事,坐对群峰叠。春阳始萌动,烟岚森剑铗。

廉纤数日雨,万里浮尘浥。赤白未残花,修秾半敷叶。

行招老僧语,遥瞩东田馌。穷崖历可造,峻流谁敢涉。

衰龄易生倦,幽岩就调摄。德相知我惫,双眸困垂睫。

高咏楚公作,欲引维摩箑。初闻未甚解,静听疑可猎。

有如太华峰,跛躄岂易蹑。不知泛沧海,何力施舟楫。

遥窥土山胜,昔乃文靖业。二公虽异时,名德远相躐。

山川若有待,风物增悲惵。未知蔡侯履,孰与支郎蹀。

胜游可概见,笔力方峨嶪。更纾别后情,琅琅铺简牒。

倡高必和寡,排比安且帖。箫竽合古律,宫商自谐协。

世人所钦慕,有口空嚅嗫。东床坦腹士,左右参经笈。

为赋奕棋句,璆琳吐胸胁。锵然不可闭,由来知健捷。

谓如伯升勇,扬兵开宛叶。岂比文信君,无谋丧张靥。

致死在必胜,甘言方示怯。尾章示戒训,足以传芳谍。

后生知自励,何必棰楚挟。正如嚼冰雪,清冷快牙颊。

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辱枉渊明赠,今犹秘巾箧。

当时隳官去,终身欣废跕。冠带遂已捐,头脑深埋擪。

肯羡冥冥鸿,安知栩栩蝶。心清久无梦,神固安知魇。

少小锐文史,老大心更慑。是古岂余心,非今宁我惬。

况复论翰墨,尔来那可辄。不识浑脱舞,何愧张颠帖。

所居养鹅雁,菰蒲观啑喋。亦有藜藿畦,粗充匕与梜。

孰知名可贵,安用禄为槢。无求岂有沮,不动谁能嗋。

汝坚百万众,淮濆空雉堞。陵阳丈五坟,朱云本轻侠。

百年竟何往,终当封马鬣。何必怅霜毛,更向窗前镊。

清泠台二绝句 其二

宋代· 沈辽

落日欲下清泠台,月华已破东冈来。谁道幽人得幽趣,老夫病眼不曾开。

关于诗人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