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修欲掩关汉阳峰寄之

明代· 释今无

廿年同学许同心,南北东西直至今。岂为再苏求阒寂,不堪牢落委浮沉。

云侵古桧形犹剥,雪照孤僧意独深。我已尘埃风满面,只教人在水边寻。

送石鉴覞弟领众住怡山

明代· 释今无

猗欤博峤立纲宗,吁谟严密如游龙。不特风雷藏舌底,还将剑戟插双瞳。

二叶绳绳开五岭,凤毛龙甲光玲珑。水犀玑贝腾南海,髦士奋起夺其雄。

君不见蓬莱水浅天步窄,大道与之俱困穷。四海惛怓日茅拔,荒唐猿鹤悲沙虫。

覞也吾家信迈种,金针暗与先民通。激昂鹊起南海陲,弘肩斯道吹清风。

昔年分座庐岳北,万朵芙蓉遮座密。颓风振起神自閒,火齐乍掷天回黑。

东奔众水无还期,遂使一壶成挽力。繄吾师翁博宗子,宝镜横披标至德。

法澜博洽四百峰,赤幡更向七闽立。怡山飞凤闽之冠,天龙精魄司轮奂。

宝所煌煌至道存,象径肯使鼪狐乱。师翁贻厥事芟除,西奔金乌跳蟾蜍。

大匠袖手藏徽缠,成风小智乃其馀。此座虚悬过一纪,师也命覞正其居。

至人荷道遑恤躬,天不令卷行则舒。我闻曩哲有棱公,蒲团十丈成邻虚。

今日微尘翳天壤,洞山失却我与渠。送君不作别离色,击案四顾空踌蹰。

法坛宿将建旄旟,寻常老去当何如。监院纬公贤且耄,绸缪廿载诚拮据。

谦光蔼蔼为君佐,盥手行当接素书。

送鲍云从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柳色攀尤好,此心无歇时。山随征马去,风逐锦帆披。

鼓角天衢阔,星霜地轴移。閒时衔杯酒,寄我慰相思。

沈恒文今夏抱病病已将绝承佛口亲宣使之更住世作功德长生白业从此霍然阅三日览揆即叙此奉寿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客居此土家西方,家信今年到此疆。金色主人亲口说,长居客舍不须忙。

马潜庵宪副以折柬讯予参禅下手工夫及天堂地狱所以生起之因欲得二诗应命赋之 其二 天堂地狱诗

明代· 释今无

神明自圆固,犀利无与比。皎洁自摇动,突然有念起。

起则号为妄,相继不可止。如眼着手捏,大地如浮水。

空花落缤纷,红紫扫桃李。谓无已见之,呼实岂正理。

其咎在伊何,不过此手耳。手去眼自宁,乱境亦戢弭。

拙者但罪境,此境难除矣。夜台与玉霄,空花堪比拟。

吾人一念放,不觉为物使。才放便囿物,精华成糠秕。

弊絮逐棘途,百怒无一喜。即此一放心,好眼忽加指。

本体既云变,境即生恶美。金阙丽天门,琉璃浮凤尾。

洛神罗袜轻,五铢双鬟子。玉虬驾仙飙,琼浆饮达士。

刘向列仙书,不独为我始。重壤铸铁城,赤烧遍遐迩。

紫瞳蓝面翁,炉韛攻心肺。陈平冠玉人,忽然成犬豕。

身既公刘虔,舌亦遭耘耔。二境反掌间,酸甜不相似。

以为不实有,眼岂无红紫。以为不实无,除指乃能已。

此中除指方,有虑即罪己。内抱明白翁,步步皆能视。

如我曹溪言,知识从内扯。正念名佛生,邪念名佛死。

一座安乐窝,年来皆颓圮。为报高明人,相助以为理。

和王宪长入海幢原韵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弄云过野寺,遣兴放轻舟。坐此林间影,全窥水上沤。

身疑苏玉局,字即晋风流。万古龙蛇势,时时舞石头。

雨雪

明代· 释今无

北风吹水水不结,只为寒雨不为雪。雪上衣裳尚可拂,雨湿衣裳寒切骨。

一驴昨夜复钉蹄,夜行只好打前失。两膝夹骡痛难忍,一身负水坐难稳。

鞭缰在驭骡则驯,随鞍落镫骡则奋。死生离地只尺馀,死生在眼心尤紧。

予生多役信未安,利名于我竟何干。与人共作风尘客,却把风尘别眼看。

送琼州司李姚繸庵晋江宁郡丞

明代· 释今无

送君方慰识君时,宦政天涯客路知。不独持平深雨露,还将大略息疮痍。

气临溟渤青云壮,道满乾坤白昼疑。上国搴帷方属望,莫愁三径草离离。

古渡渔翁

明代· 释今无

归舟古渡头,水急沙力薄。参差水竹中,石头何磊落。

高浪见渔翁,肤黑发益白。尽日守缯缴,交谈见素朴。

称彼读书人,云是游仙客。家住河上村,近亦走风鹤。

天不眷微生,难以事耕凿。膝边两小儿,食鱼弃鱼骼。

岂知翁力竭,十缯九不获。世路多艰虞,人生苦缠縳。

万事可镜心,兹游信行乐。

孙鹤林居士为狂人所累赴理五羊今得脱然诗送之归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故里三年别,风波此日归。天倾身蚤贱,道在怨应希。

秋叶霜飞冷,滩声夜听微。独惭空有意,无以送寒衣。

梁孝廉敦五公车北上辱书见辞诗以送之 其二

明代· 释今无

君家旧簪笏,似舅岂云虚。事业旧麟阁,文章新石渠。

芦沟匹马外,御苑惠风纡。遥忆飞花处,何人念倚闾。

持福堂成移植刺桐树 其四

明代· 释今无

中丞道味实纯和,执卷微言析更多。未捷戎衣歌薤露,空留山月照藤萝。

庭森独树难寻梦,天丧斯人可奈何。转盻浮生吾亦幻,口碑从此寄岩阿。

关于诗人

释今无,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