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泗水望曲阜

清代· 康有为

汶上昨日见,泗水今午涉。
其广数十丈,深尺度车辙。
岸沙广浩浩,当上泗涨汐。
人可负戴度,小水何足说。
所贵近圣居,喜容动眉睫。
翘首见峄山,峰势犹巀孽。
岂必山水佳,童时耳闻热。
爱屋及其鸟,况先圣过迹。
昔将到鸡足,想瞿昙行乞。
后望伯利恒,想基督游历。
况在洙泗间,夫子日行役。
车马前扬尘,尚想周流迹。
渐瞻曲阜城,日射黄瓦眷。
子怀三十年,今始慰望极

百字令

清代· 康有为

无憀有恨,正荷花时候,春愁翻热。
约个酒人添个影,卷起湘帘望月。
雪藕丝长,拗莲心苦,此意吾能说。
隔窗鹦鹉,为说也自饶舌。
又是酒倦灯阑,绿茶初酽,越色瓮杯洁。
细数流年如一昨,独有心情凄绝。
春草秋花,神仙儿女,其事无完缺。
看侬铁笛,一声吹破云裂

思元词

清代· 康有为

高柳红楼日夜垂,含烟和露几多枝。
深宵被酒新回面,尽日垂帘细画眉。
滴得蜡珠拼作泪,穿来藕线未成丝。
官奴写帖谁分付,误却青毡是献之。
画屏掩处隔红绡,神雨灵风梦未迢。
斜指牵牛盟锦臂,双骑紫凤协琼箫。
油车有待迎苏小,金屋犹难贮阿娇。
若得云英移玉杵,不须铜雀锁双乔。
樱桃开半已春深,杜牧伤春试再寻。
旧日玉梅迟结子,中宵绮带绾同心。
灵芸香唾成红玉,瑶母真丹碎紫金。
红烛他年照脩史,无题记叠蟪蛄吟。
阆风緤马几何年,忽听霓裳第一弦。
秋梦那无飞作雨,夜吟一任化为烟。
绮寮熏被香难灭,珠馆飘镫影尚圆。
从此芳心抱寒玉,便能销歇总凄然

题菽园孝廉选诗图

清代· 康有为

华夏文明剩竹枝,南洋风物被声诗。
蛮花犵鸟多佳处,恨少通才作总持。
飘然浮海孝廉船,绝妙才华惨绿年。
王粲周郎吾未见,画图诗卷识游仙。
窅窅洞天五百石,霏霏柔佛万千珠。
君子居夷亦何陋,尽搜翠羽上红毹。
中原大雅销亡尽,流入天南得正声。
试问诗骚选何作,屈原家父最芳馨。
褒姒灭周天丧乱,离骚忧国语涕洟。
银河手挽无多泪,应识幽思托选诗

碧月

清代· 康有为

碧月出沧海,隐跃江波间。
清辉翳微云,流光自澹闲。
星辰烂然明,河汉有薄寒。
感彼高楼人,循阶独盘桓。
俯仰万古事,喟然悽心肝。
岂独伤别离,颇惜良会难。
急欲慷慨舞,涕出已汍澜。
下帷且归眠,久寐不能安。
伏枕屡辗侧,哀感已万端。
梦见素心人,紫衣而锦襕。
抚琴共笑言,永誓结古欢。
赠我青玉函,怜我缟衣单。
魂梦方欢娱,天鸡夜已阑。
揽衣起徘徊,长夜浩漫漫。
仰首视玉衡,俯首倚阑干

宿归宗寺

清代· 康有为

匡庐四大刹,各擅幽胜处。
栖贤与秀峰,石泉穷窈奥。
涧流作深碧,交树不可渡。
乱山渐合沓,仓翠纡无路。
岭开见归宗,昭旷豁云雾。
高标跨金轮,宝塔疑神造。
倒影入南海,长风洒印度。
精宇渐增修,梵呗摇天暮。
一节苾刍厨,山簌亦可茹。
我佛发金篦,人天作导护。
达哉贯休僧,共参玉版悟。
我最爱赵州,奇特发妙趣。
此心如顽石,入地若可住。
愿怀清净理,宗风亦不误。
晓发问莲社,远公应我顾

挽蔡锷联

清代· 康有为

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龙洞

清代· 康有为

乱山走回合,群峭重杳复。
丹崖与翠嶂,壁立削碧玉。
溪枫欲染崖,岩柏倒挂绿。
涧流夹松风,谡谡似和筑。
峨峨禹登山,窈窈藏龙谷。
锦屏芙蓉开,列岫三秀郁。
如环玦口擘,如城墙堞矗。
圆峰卓笔立,绝顶抗塔独。
二瓮不可见,嵚嵜登层麓。
及腰洞露穴,入门僧秉烛。
三佛俨像设,迎立妙严肃。
侍者凡六人,写生肖瞻瞩。
不知何代刻,疑化工所斸。
自此蜿蜒行,低头恐石触。
高穹忽峻拔,邃径且葡匐。
行行皆圈豚,步步虑倾覆。
上惧折元首,下忧濡溺足。
百步露线光,狂喜庆出谷。
翻嫌游兴浅,更欲重踯躅。
洞口过悬崖,半广可坐读。
入定游诸天,三界忘色欲。
后登泽盈丈,少憩树簌簌。
元丰有刻文,记为求雨祝。
俛视环立壁,天洞地亦福。
侧径下荦确,庆涧越纡曲。
下有圣寿寺,唐柏荫茅屋。
把酒仰青天,骑龙驯白鹿

浪淘沙

清代· 康有为

一箭惜年芳。
窗外斜阳。
浅红栏槛月微黄。
莫问当时题句处,说也凄凉。
缣粉坠秋香。
沾满琴廊。
青虫依旧罥丝长。
不道回肠花落后,犹有回肠

为仲韬题吴彩鸾骑虎图

清代· 康有为

天风林外振鸣珂,一啸千峰落叶多。
伏虎将军是神女,从容晞发向阳阿。
秦台仙在吹箫暖,唐韵诗成下笔难。
红尾凤凰白额虎,一般驾作驽骀看

题邱菽园看云图

清代· 康有为

黑云压城没星斗,满天如墨沙石走。
阳日掩匿光忽黝,暇蟆狂叫变苍狗。
邱生奇气世无有,登高横睨八荒久。
看云愤慨难袖手,被发问天天听否。
誓呼大风扫群丑,溟海苍苍顽雾厚,抚剑问天天宇剖。
绝顶独立无人从,邈邈云雾向虚空。
但见仙人绿发翁,白云黄云医滃滃,我与云将卢敖若士游鸿蒙

为某僧书扇

清代· 康有为

浩风无量劫,所历知几舍。
三十有二相,现示随变化。
偶披垢腻衣,来税人间驾。
说尽千万偈,漆镫明暗夜

关于诗人

康有为(1858—1927)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