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销魂、夕阳初暝,残红栖软芳草。东风只顾催离绪,又放柳丝青袅。
春易老。问镜里歌前,几个朱颜好。描来恨稿。怅一霎晨星,五更斜月,别恨系樯杪。
思君苦,病后重添懊恼。湖山谁共吟啸。平芜尽处天涯路,扰乱雨情烟抱。
相见少。便不唱阳关,已是人愁倒。孤篷去了。剩燕外秋千,莺边楼阁,花影动清晓。
江上雨成例,二月少晴时。柳枝东面风紧,千缕总飘西。
不见梦中芳草,但见镜中新涨,寒重燕归迟。淡墨写离怨,还带泪痕题。
寂寥况,惟有我,素心知。绿珠穿作,红豆相慰在天涯。
早是梅花开过,又是杏花消损,莫误海棠期。待约看山去,依旧翠眉低。
疏雨湿蝉衣,绕池塘、数里藕花开遍。双桨破烟痕,垂杨底、略有嫩风勾绾。
篷窗试启,冷香如梦浮清浅。借得沧浪容一枕,卧听棹歌声远。
最怜那日西湖,记招蝶、盟鸥段家桥畔。凉约美人寻,花阴动、秋在湘裙罗扇。
轻盈易别,采芳空寄瑶琴怨。输与鸳鸯三十六,长是水云闲散。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