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舟中 其四

明代· 释今无

可怜一漂母,犹解哀王孙。报语世间人,岂可轻受恩。

江边见梨花一树

明代· 释今无

江头茅屋见霜花,疑鹤疑云影自差。蝶去昨宵春雨急,客来今日暮烟斜。

韵从堕月追姑射,香似随船隔绛纱。短笛一声山数点,不胜幽思对虾蟆。

寿陆太守孝山

明代· 释今无

安期岩下丹砂井,清波静涵牂牁影。牂牁万派自奔腾,群趋尽绕梅花岭。

百粤之山此岭雄,乔松千本常菁葱。服灵琥珀出千载,夜光紫气参洪濛。

琅玕不羡朱明竹,玉骨那数浮丘公。当湖互见清波起,敷渥此岭沾穹窿。

穗岐乐诵张君淑,神雀高飞黄次翁。洁白之姿过冰雪,譬如梅花开腊月。

又如帝网悬天门,重重摄入皆欢悦。冬日煦人成物我,春风拂地滋薇蕨。

布政十年心自閒,绀宫几处垂高樾。我捧玉函金字经,每寻妙理恣玄说。

欢喜园中下璎珞,华严位里施钳钺。使君一为应现身,两边运护如车轮。

霜刀鼎起荆山玉,巨照晃耀灵川神。温然弘裕成虚引,美哉道重高缙绅。

挹君已饱灵和气,自然枯槁皆青春。木樨香散岭头来,碧波深处无纤尘。

一句可能踰十劫,祝君此句高嶙峋。

酬徐秀才栖贤韵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一径松杉密,千峰雨雪寒。有时云气入,逾觉草堂宽。

半菽山中味,香台鸟下餐。高人来蜡屐,殊愧客盘单。

奉和孙道宣明府九日同彭云客出五仙门渡海幢登地藏阁韵

明代· 释今无

远甸孤台未寂寥,词人作赋动高霄。廿年木钵空栖舜,八彩眉毛好颂尧。

此日材华拖一绶,他时声迹最群寮。鹿园幸接阳春雪,目对霜花暑气消。

喜郭骙臣秀才见访索赠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朔风吹海寺门凉,喜有宗雷到上方。游里定编高士传,衣间全带薜萝香。

行从花县分襟短,吟向冰崖出峡长。我久忘形君有道,便从今日契空王。

王淑莘文学以感遇诗一首见贻即步元韵奉和三章志赠 其三

明代· 释今无

雪意寒侵烛,窗光欲照人。翻书存古雅,自诵每伤神。

事业材宜隽,经纶道用屯。知君原落落,努力可娱亲。

赠文源 其一

明代· 释今无

万里忽相见,回惊话别时。廿年辽左雪,双鬓岭南丝。

贝叶金陵纸,莲花上国池。山川来往处,锡影戒光移。

清明

明代· 释今无

西南天一方,风沙惨日色。欲陟彼高处,支离自不力。

满道飞纸钱,我且将安适。塞上小儿女,哭声一何极。

哭声不可闻,哭辞人不识。抱书上床眠,眠去省太息。

寿刘焕之总戎

明代· 释今无

敦友本以仁,道合竟得天。因思十年里,其乐如登仙。

天下有至理,散在日用前。应其当然者,不后亦不先。

秦台善鉴物,无语列媸妍。君子会心际,融洽亦如然。

天多气象正,静至道妙全。颖南产奇士,志气自刚坚。

少小偶失途,髫龀长烽烟。突马解战斗,看剑摇山川。

因探河洛数,便窥孔孟传。怀秘寡徒侣,抗调难和篇。

与余一定交,万古破拘挛。两宗聚讼久,真义竟未宣。

有离亦有合,有全亦有偏。共坐广居堂,挑灯常不眠。

剔微语俱涩,默对如蜕蝉。忽而憬然起,大笑泻飞泉。

语默动静间,殆无有遗璇。既能明曩哲,又复资玩研。

金张何足问,管鲍亦非贤。情好醇已笃,骨肉相牵连。

髣髴同所遇,髣髴情堪怜。只愁非麋鹿,会上别离船。

癸丑秋才深,余果游幽燕。乾坤随震荡,戎马踏春田。

五岭亦多事,分镇日催迁。锁钥寄连阳,所事在两肩。

早曾学军旅,气可吞九埏。如珠只走盘,如珠不在毡。

以其所蕴者,施于牙纛边。予既归五羊,不得相周旋。

时时发清梦,同诵锦云笺。仲冬乃君诞,昂首祝斗躔。

人生建令名,学术不弃捐。可知澄清辔,即是祖生鞭。

愿为台与莱,芘物长芊芊。慰我非一途,无用真枯禅。

别张子修

明代· 释今无

张子肮脏绝不羁,襟期独与山人知。弯弓跨马聊尔尔,种竹栽麻乃其宜。

吁嗟张子奇不奇,世人皮相何足悲。大宋有僧交子修,崎岖同到琼之涯。

我今事迹复类此,别去情深长相思。

寄送郑季生赴都补选

明代· 释今无

黄金台畔七年前,野僧添钵擎朝烟。雪瘦?毵归绝域,相逢郑谷偏留连。

郑君气格五色锦,翠云裘着斑玉笋。文体风流亚大苏,轻世重道世所无。

捉麈天花虽未雨,霜飘雪荡心魂孤。长安贵客如玉丛,不谈此道空悤悤。

芦沟之水有针投,千古万古开心胸。我返仙羊君亦归,去年相见更玲珑。

鹤岭松风西湖月,行座摩娑无巧拙。道质化为火里莲,宝剑当空恣予夺。

学术取为干国材,逸足终当一超绝。今冬结束复出关,袖中富贵气本閒。

毗卢印佩黎元喜,世出世间无远迩。送君翘首隔罗浮,飞烟簇簇乘风起。

关于诗人

释今无,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