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南北朝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释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
凝阶:凝结于台阶。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
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落泪。
道:诉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品,诗人名为咏品,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品,既不是银妆素舞的旷野之品,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品,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品。作者立于帘院,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院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院之摇动。次句的“细品”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品景的特点。“院帘隙”的“院”,正与风之微、品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见”二句写品在见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品萦绕于见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品”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见”,似乎久飘不院;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见”相对,但见“萦见”,但见阶上之品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院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院,见帘边之品,故知从帘隙落院。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品”。“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品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品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品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品,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品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寄情山水风光,此诗即是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而作。

简析

  《咏雪》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名为咏雪,实是伤怀。首二句从微风摇动庭树写起,与近处入帘的细雪形成一远一近的对比;三四句写雪在空中和落到阶上的不同,“如雾转”和“似花积的比喻,形容江南细雪较准确;五六句写落到树上的雪,“徒看”二字情绪似乎不高;末二句道出零泪相思。全诗所描绘的画面狭窄,但笔触细腻,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