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先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过分推崇贤才异能,那么民众就不会去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的金银财宝,那么民众就不会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那么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减少百姓的杂念,填饱他们的肚皮;降低民众的欲望,增强百姓的体魄。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所谓的聪明巧智之人不敢胡作非为。执行无为的政策,天下就会安定太平。

注释
尚:崇尚、推崇。
贤:品德高尚、才智非凡的杰出人物。
为盗:当盗贼。
见:同“现”​。显露。
虚其心:无所思慕。
实其腹:饱以食物。
志:志向。
强其骨:强其体力。
无知:对事物不加分别,混然为一。
治:安定,太平。

简析

  本章主要提出了三项治国措施:不尚贤,虚心实腹,无知无欲。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强健,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