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世人多认为乐毅未能及时攻克莒城和即墨是缺点因此详述此事并加以评论。探究古贤心意应先从长远大局着眼若实在迂回难明再放弃不迟,如今对乐毅的评价或许未穷尽深意却多予贬低,这让前代贤人的志旨在后世被误解岂不可惜?看乐毅留给燕惠王的书信其思想几乎触及事物机微始终契合 “道” 的准则,他曾对燕昭王说伊尹流放太甲却不被怀疑,太甲受流放也不怨恨,正因他们将大业存于至公之心以天下为己任。大凡想极尽 “道” 的境界以天下为怀者,必定让君主达于盛隆使其志趣与先王相合,若君臣意旨相契大业便可奠定。彼时乐毅的志向堪称千载一遇,他将推行千载难逢的隆盛之道,怎能局限于当下的兼并之事?兼并非乐毅所屑,使燕国强盛却背弃道义更非他所求。不屑于苟且获利故不汲汲于眼前琐事,不贪求小成此乃兼济天下的胸怀。他攻打齐国正是为了运筹谋略以惊动四海:讨伐齐国以彰显燕主道义故此战非为谋利,围城而不伤及百姓仁心远播四方,举国不谋私功除暴不用武力此乃至德布于天下,若以全德统率列国便近于商汤、周武王的伟业。乐毅正恢宏战略大纲故意缓攻二城,以诚信治理百姓待齐国疲惫,如此即墨与莒的百姓会怨恨其君主愿放下武器归附燕国,即便有善守之智也无处施展。此时 “求仁得仁” 是即墨大夫的道义,穷途归顺是微子适周的道理,乐毅开辟宽广之路以待田单等人,助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忠者全节、通者显义,声名昭告东海及华夏边裔。燕国恩泽如春风百姓响应如草芥,道德光耀宇宙贤者倾心归附,邻国倾慕四海百姓渴望拥戴燕主,如此二城必降王业隆盛。虽滞留二城却能更快收服天下,不幸变故乃世所未料功败垂成亦时运使然。若以武力逼迫追求速胜,使燕齐之士血染二城夸大杀伤之残酷,此举是纵暴助乱、因贪成私,邻国视燕如豺虎,既损害用兵的道义又丧失济弱的仁心,亏缺齐士气节废弃廉善之风,掩盖宏通气度抛弃王德隆盛,即便二城可克霸王之业也会远逝。如此燕国即便兼并齐国与寻常君主又有何异?与邻敌又如何抗衡?乐毅岂不知速克二城之利?只是顾虑城克而功业背离;岂不知迟缓可能致变?只是担忧功业背离与变故结果相同,由此观之,乐毅不急于攻克二城的深意实不可估量。
注释
莒: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殆庶:贤德者。
盛隆:兴盛;盛大。
同符:与……相合;相合。
大纲:战略计划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
覇:同“霸”。